技术人员如何参与产品设计讨论:激活那一潭死水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4-05-06/2819643-How-To-Get-To-Participate-In-Product-Design
很多時候,程序員與產品經理在一個項目上的感觀是完全不同的,就如兩個盲人摸象,一個希望摸出牛來,一個希望摸出面包來,顯然二者都是不夠理性的。
CTO俱樂部會員,上海逐一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架構師?汪照發
所以在項目管理中,我們要引入迭代和增量。迭代讓軟件不斷完善某個特性,增量支持逐步交付所有特性。二者結合起來使用,可以不斷修整逼近真實需求,提早暴露及規避風險。項目交流中,往往遇到的問題有以下三個誤區。
誤區一:技術人員不斷推翻產品經理的需求
在一些傳統企業中,技術人員往往是權威,而產品經理往往是新聘或提拔的高管,無論是產品經理還是技術骨干,都受其職業規劃和眼光的影響,并不能對整個公司或整個項目進行高瞻遠矚的規劃,而企業的決策者們游離于技術骨干與產品經理之間,往往造成整個項目的需求和目標崩潰。
這種現象最后往往表現為:產品通過實施已經做好了,最后在技術人員那變成了“服務器不支持部署”,最終不了了之;或表現為:產品經理好不容易做好了一個需求,且能夠實施,會上宣講完后,技術骨干說“銷售部早就試過這種技術,現在的客戶端也不支持,培訓銷售人員使用軟件至少要三個月”,使整個需求崩塌。
誤區二:技術人員過度或過高解讀產品經理的需求
過高解讀需求事實上也是對需求的漠視。
我們經常遇到的現象是:當項目周期到了,審視整個項目進度卻沒有達到一半,開會討論時收集的意見是“產品經理不是說UI界面很重要嗎?我們已經設計了8套界面,至于軟件核心我們還沒有開工”、“這套產品我們規劃了手機、PC和平板三個介質,所以我們分別在三個平臺上進行了測試,軟件代碼還沒有開始”。
誤區三:技術人員對需求無動于衷
技術人員對需求無動于衷的現象往往表現為:你讓我做移動項目嗎?但我的PC客戶端還在開發呢?你要的寫代碼,可我們還在做上個項目的培訓呢。
對于上述三種誤區,需求與開發的不對稱,關鍵在于責任、目標與績效。我們很容易理解,如果一個新項目突然給一個守舊的團隊來實施,而且告知如果實施不達成就會受到懲罰,又或者告知如果實施成功將不再采用舊的標準來維系軟件,可想而知整個項目組成員的抵觸心理是何等強大。
要解決交流誤差,并營造出快樂的溝通氛圍、實施出優秀的作品,也并非沒有解決之道。我多年從事Web開發和團隊管理,在此分享四點經驗。
經驗一:專職做專事——不要對技術人員有復合事務要求或過高奢求
人們往往容易犯的錯誤是對別人有過高的需求。我們當然希望保潔員阿姨都能寫出優秀的代碼,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但這種求大求全的現象,往往最后什么也做不成。
所以在管理團隊過程中,告訴團隊:你不需要有過多的實施,你只需要專心做一件事,而且下班后就開開心心回家,第二天一早會有遞增需求清單等你實施,絕不會讓一個程序員去做“需求收集”,也不會讓一個美工去“順便寫下CSS”這樣的需求。
看起來這種思路很保守,但事實是有效和安全的。不可能要求所有成員都是復合型人才,員工什么都能做還打工干嘛,早就自己去當老板了。
經驗二:不管結果如何,你先給我做出來,責任我來承擔
項目經理或產品經理對于責任的擔當是第一位的,作為經理要灌輸給團隊的理念是:你只要按我的需求做好事情,所有責任我會來擔當。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一個敢進敢退的團隊,而不應簡單地將責任推諉給成員。
承擔責任的前提并不僅僅是勇氣或魄力,更需要智慧。往往經理能看到的層面,不是其他成員能看到的。可以設想當年iPhone研發時,分別在屏幕、傳感、移動互聯網等技術上投入,而原本從事PC開發的麥金塔團隊成員并不能理解,但事后這些技術都很好地整合到了產品上。
在我們的項目管理中也同樣需要“暗箱推進、事后串聯”的能力。比如前瞻性地安排成員在UI、硬件、軟件、需求等多方面并行開發,而事后可以良好地將這些技術“干貨”整合起來,即使團隊成員有離散,也不會影響整個項目。
經驗三:同衣同袍、上下齊心
有什么比平等更重要呢?和團隊成員一起上班、下班、一起吃快餐、一起找解決方案,遠比一紙公文或是高高在上更有效。不要奢望通過遠程電話會議、QQ、郵件能解決一切交流問題,面對面的交流,永遠是最重要的傳感渠道。
經驗四:可以不說話,但有工具可以讓你參與
有人說:需求有差異、實施有軟肋,那就開會解決唄。“程序猿”們往往是口頭表達的弱者,或是漠視口頭交流(事實上他們不是沒能力交流,而且往往在會上一言不發、會后牢騷萬千,并在社交網絡上活躍異常),原因很簡單“寫代碼都已經很累了,為什么還要交流這么多”、“我又不是經理,為什么要參與交流”、“我只賺代碼編程的錢,又沒有人付我參與交流的報酬”。
針對這樣的現象,經理應該允許并給予充分的尊重,我們要做的是:允許啞巴成員,但我會有其他的工具讓你參與。包括線上調查、月報周報、團隊拓展、日志記錄、報表收集,甚至是生日Party等場合,在與員工同衣同袍的基礎上,充分地讓員工得到交流,從而解決交流的鴻溝。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技术人员如何参与产品设计讨论:激活那一潭死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基于Android Studio搭建he
- 下一篇: 创业失败的七个原因及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