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
桃花源記中的一詞多義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桃花源記中的一詞多義
1、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2、舍:
(1)便舍船(舍(shě),動詞,舍棄。)
(2)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3、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4、志:
(1)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5、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6、為:
(1)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2)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7、遂:
(1)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2)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8、向:
(1)尋向所志(原來)
(2)眈眈相向(看)
9、得:
(1)便得一山(看見)
(2)得其船(找到)
10、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11、窮
欲窮其林(盡,窮盡)
窮冬烈風(深)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貧窮)
2、桃花源記的一詞多義
1、《桃花源記》的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2)遂迷:“終于”。
(3)后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向:
(1)尋向所志:從前
2、拓展: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3、桃花源記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通假字
一、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志”通“記”,做標記。
“緣”通“沿”,沿著。
“具”通“俱”,完全,詳盡。
二、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顏色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掛齒間隔(古義:隔絕;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都;今義:熟悉)
咸(古義:全;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系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三、一詞多義
乃:(1)見漁人,乃大驚:于是,就。(2)乃不知有漢:竟然。
出:(1)不復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
尋:(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1)便舍(shě)船:動詞,離開。(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1)中無雜樹:“中間”。(2)晉太元中:“年間”。(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1)遂與外人間隔:“于是”。(2)遂迷:“終于”。(3)后遂無問津者:“就”。
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1)雞犬相聞:聽見。(2)聞有此人:聽說。
4、桃花源記一詞多義
1、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2、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3、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4、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5、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6、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7、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8、遂:
(1)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2)遂迷:“終于”。
(3)后遂無問津者:“就”。
9、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10、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5、桃花源記一詞多義歸納
1、乃:
(1)見漁?,乃?驚:于是,就。
(2)乃不知有漢:竟然。
2、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拿出。
3、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4、舍:
(1)便舍(shě)船:動詞,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5、中:
(1)中?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
6、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譯為:所做的標記。
7、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在定語和中?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助詞,不譯。
(4)漁?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美池桑?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
8、為:
(1)武陵?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為(wèi)外?道也:介詞,對,向。
(3)此???為(wéi)具?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9、遂:
(1)遂與外?間隔:“于是”。
(2)遂迷:“終于”。
(3)后遂?問津者:“就”。
10、得:
(1)便得??: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11、聞:
(1)雞?相聞:聽見。
(2)聞有此?:聽說。
6、小石潭記中的一詞多義
《小石潭記》中的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凄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游者相樂)
7.以:(1)介詞,因為。(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為底)
8.而:不譯,(1)表承接關系。(乃記之而去)(2)表并列關系。(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2)游覽。(同游者)
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四面竹樹環合)
11.為:(1)動詞,作為。(卷(quán)石以為底)(2)動詞,成為。(為巖)
7、小石潭記中的一詞多義有哪些
《小石潭記》中的一詞多義:
1、清:“水尤清冽”中作形容詞,意為清涼;“以其境過清”中意思為清凈,冷靜,作形容詞。
2、見:“下見小潭”現在寫作“現”,現出,作動詞;“明滅可見”中意思為看見,作動詞。
3、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意思為由,作介詞;“隸而從者”意思為跟隨,隨從,作動詞。
4、可:“潭中魚可百許頭”意思為大約,約摸,作副詞;“明滅可見”中意思為能夠,可以,作副詞。
5、差:“參差披拂”中意思為長短不一,作形容詞;“其岸勢犬牙差互”意思為交錯,作動詞。
6、環:“如鳴佩環”意思為玉環;“竹樹環合”中意思為環繞。
7、為:“全石以為底”意思為作為;“為巖”意思為成為。
8、以:“以其境過清”意思為因為;“卷石底以出”意思為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飾;“全石以為底”意思為把。
9、游:“皆若空游無所依”意思為游動;“同游者”意思為游覽。
10、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似與游者相樂”意思為逗樂,嬉戲。等等。
8、石鐘山記而的一詞多義
而:
1.徐而察之(表修飾) ;
2.空中而多竅(表并列);
3.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表轉折);
4.人而無儀《相鼠》(表假設)。
《石鐘山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游石鐘山后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在藝術上,此文具有結構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靈活等特色。
這篇文章將議論和敘述相結合,通過夜游石鐘山的實地考查,對酈道元和李渤關于石鐘山得名的說法進行了分析批評,提出了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的論斷,表現了作者注重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富有教育意義。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9、桃花源記中的古今異義詞
1、《桃花源記》的古今異義詞有:
(1)鮮美(古義:鮮嫩而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3)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4)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5)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6)無論(古義:不要說,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7)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8)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9)間隔(古義:隔絕;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10)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11)如此(古義:像如此;今義:如此)
(12)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10、馬說中的一詞多義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顯現、表現。
2、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通“飼”飼養;“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
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祗”同“祇(只)”,只、僅僅。
二、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里是驅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小石潭記5組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凄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12、《氓》中的一詞多義
①其(黃)而隕:變黃(形容詞作動詞)
②(二三)其德:經常改變(數詞作動詞)
③(夙)興(夜)寐:在白天/在晚上(名詞作狀語)
④三歲食(貧):貧困的生活(形容詞作名詞)
⑤士(貳)其行:不專一,有二心(數詞作動詞)
《衛風·氓》是一首上古民間歌謠,是一首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長詩。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全詩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敘自己由初戀而定的婚;第二章,敘述自己陷入情網,沖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與氓結婚;第三章,她對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現身說法地規勸她們不要沉醉于愛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現象;第四章,對氓的負心表示怨恨,她指出,這不是女人的差錯,而是氓的反復無常;第五章,接著追敘她婚后的操勞、被虐和兄弟的譏笑而自傷不幸;第六章,敘述幼年彼此的友愛和今日的乖離,斥責氓的虛偽和欺騙,堅決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兩斷。此詩通過棄婦的自述,表達了她悔恨的心情與決絕的態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會婦女在戀愛婚姻問題上倍受壓迫和摧殘的情況。
13、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一詞多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詞多義有為、負、使、于、引、徒、幸、以、歡、顧、必、因、傳、從、乃等。
一詞多義
為
①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琴聲(演奏)
②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是)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成為)
④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作為)
⑤拜為上卿(擔當)
負
①秦貪,負其強(倚仗,憑借)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于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在)
②君幸于趙王(被)
③故燕王欲結于君(和)
④歸璧于趙(到)
⑤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引出對象,無意義)
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里引申為調轉)
④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③則幸得脫矣(僥幸)
以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為)
⑥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接“傳”與“示”)
歡
①逆強秦之歡(歡心)
②絕秦趙之歡(交情)
顧
①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回頭)
②顧吾念之(只是)
必
①其勢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無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趁機)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④因跪請秦王(于是,就)
傳
①廉頗藺相如列傳(一種文體)
②舍相如廣成傳(傳舍,賓館)
③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傳遞)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傳頌)
從
①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跟從)
②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
乃
①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①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誰,哪一個)
聞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聞名)
②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聽說)
且
①且庸人尚羞之(即便)
②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近)
上
①怒發上沖冠(向上)
②臣乃敢上璧(獻上)
廉頗藺相如列傳介紹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并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14、短文兩篇中的一詞多義
之:
①無絲竹之亂耳(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③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鮮:
陶后鮮有聞:少。
芳草鮮美:鮮艷
名:
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著名)
②名之者誰?(動詞,命名)
丁:
①往來無白丁(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②庖丁解牛(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逍遙游》)
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呂氏春秋》)
往來:
①往來無白丁: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來種作:來來往往的人。
外:
①中通外直:外面。
②遂與外人間隔:以外。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此篇古文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第17課課文。
15、石鐘山記一詞多義
1、是
是說也,人常疑之
是:代詞,此,這。是說也:這種說法。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是:代詞,這樣。皆是也:都這樣。
覺今是而昨非
是:對的,正確的。
人民是寶
是:動詞,表示肯定判斷。
2、因
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因:介詞,因而。
因笑謂邁曰
因:介詞,因此。
如因善遇之
因:介詞,趁著。
3、焉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焉:語氣助詞,無義。
硿硿焉
焉: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無義。
微波入焉
焉:兼詞。介詞兼代詞:于此
且焉置土石
焉:疑問代詞,哪里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焉:代詞,它,指《捕蛇者說》這篇文章。
4、然
然是說也 然:但是。
森然欲搏人 然:的樣子。
5、而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而況:連詞,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扣而聆之 而:連詞,表相承。
而大聲發于水上 而: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而:連詞,表轉折。
徐而察之 而: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
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而:表因果關系,因而,因此。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而:表示轉折關系,卻。
余固笑而不信也 而:連詞,表示遞進關系。
6、扣
扣而聆之 扣:動詞,敲打
公瞿然,握手扣之 扣:拉,牽
7、殆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殆:大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殆:大概,恐怕
公凝坐頷首,殆欲下拜
殆:幾乎,將要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殆:危險。
16、小石潭記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1.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
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
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去
3.聞:
古義:聽到。聞水聲;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
古義:停留。不可久居;
今義:住。
5.可:
古義: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今義:能愿動詞,可以
6.布:
古義:映。
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許:
古意: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現在用法的“來”。
今義:允許。
8.佁(yǐ)然:
古義:呆呆的樣子。
今義: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9.清:
古義:凄清;冷清清。
今義:清晰,清凈等。
一詞多義
1.可:
(1)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2.從:(1)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
(1)清澈。水尤清冽;
(2)凄清。以其境過清。
4.差:
(1)長短不一。參差披拂;
2)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出現。下見小潭;
(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
(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
(2)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
7.以(1)因為。以其境過清;
(2)表修飾。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為底。
8.而(1)不譯,表順接關系。乃記之而去;
(2)不譯,表修飾關系。隸而從者;
(3)不譯,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
(2)游覽。同游者。
10.環(1)玉環。如鳴佩環;
(2)環繞。竹樹環合。
11.為(1)作為。全石以為底;
(2)成為。為巖。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名詞作狀語,在下面。
3.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5、俶爾遠逝。遠:名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詞作形容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形容詞,像蛇(爬行)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形容詞,像狗的牙齒一樣。
9.凄神寒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使…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喜歡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13.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跟著。
14.似與游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玩樂。
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通“徹”,意為:穿過,透過)
17、小石潭記一詞多義
1、可: (1) 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2) 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2、從: (1) 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 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3、清: (1) 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過清。
4、差: (1) 長短不一。參差披拂;
(2) 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 (1)看見。下見小潭;
(2) 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 (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
(2) 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
7、以(1) 因為。以其境過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飾。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為底。
8、而(1)不譯,表順接關系。乃記之而去;
(2)不譯,表修飾關系。隸而從者;
(3)不譯,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
(2)游覽,同游者。
18、游褒禪山記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
1.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 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7. 觀
⑴古人之觀與天地、山川......(欣賞)
⑵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Django 数据导入和导出
- 下一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